各县(市、区)卫生健康局,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
现将《2019年百色市中医药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百色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9年6月18日
2019年百色市中医药工作要点
根据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2019年全区中医药工作要点》精神, 2019年百色市中医药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围绕健康百色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大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全力推进百色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党对中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
1.坚决践行“两个维护”,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做好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进中医药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打造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加强公立中医类医院党的建设,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决落实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落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二、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
2.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认真执行《关于推进健康广西建设的决定》《“健康广西2030”规划》,将中医药工作充分融入百色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快百色中医药壮医药事业发展。
三、持续深化医改中医药工作
3.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加强中医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以中医优势病种为纽带,建立覆盖中医医院与社区的中医优势病种专科专病联盟。
4.推动中医医院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化中医医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制定医院章程。完善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全面开展二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评价考核,强化中医医疗服务日常监管及动态监管。
5.完善符合中医发展规律的医保支付等保障机制。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完善和落实医保对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的鼓励政策,争取加大医保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和推广使用简便验廉的中医药壮医药服务。
四、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6.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重点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建设,指导县级中医医院按照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加强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互联网医院、智慧中药房等“互联网+中医医疗”试点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规范远程医疗服务,利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供在线诊疗、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
7.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以提升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诊疗能力与水平为核心,遴选建设自治区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和中医临床质量控制中心,巩固和发展中医重点专科。建设一批中医外治法示范基地。加强民间中医诊疗技术的挖掘、整理、筛选和转化应用。
8.实施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遴选建设市(县、区)中医康复示范服务平台,发挥中医康复的核心作用。
9.推进中西医临床协同。完善中西医临床协同机制,围绕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和康复等领域开展中西医联合攻关,遴选建设市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防治中心。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提升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整体能力和水平。
10.打造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版。遴选建设若干中医治未病示范点,推进中医健康管理体系建设,探索科学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强化治未病科与临床科室协同与服务模式创新,完善医疗机构治未病工作机制。
五、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1.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优化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
12.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深化中医药融入基层卫生服务,推进中医药融入家庭医生服务,强化重点人群、重点慢性疾病中西医融合健康管理服务。大力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
13.加强中医药临床培训。继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民族医药骨干人才培养、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等项目,培养基层中医临床骨干。
14.实施中医药信息化工程。加强中医类医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医类医院信息系统逐步完善。充分利用现有各级卫生信息系统资源,逐步搭建覆盖全市中医药系统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提高数据接入量及覆盖率。
六、强化中医药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
15.推进中医药学科建设。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为基础,加强中医学科特别是二级学科的建设,启动新一轮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学科水平和能力。
16.加强中医药各层次人才培养。落实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项目。遴选培养全国名中医及岐黄学者后备人选,挖掘整理提升学术思想,扩大学术影响力。继续加强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中医(西学中)优秀人才研修项目,以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中医药创新、中医护理、西学中、基层中医药民族医药等骨干人才培养、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等项目管理。继续抓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
17.加强中医药基层人才培养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推进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开展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认真开展中医师承人员项目实施工作。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强化师资培养,为创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打好基础。
七、推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18.加强中医药传承发展。加强壮医基础理论整理和提升,继续开展对名老中医药壮医药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的调查、挖掘整理、研究评价及推广应用。
八、加快中医药壮医药产业发展
19.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形成促进中医药壮医药产业的合力。大力推进“中医药+”,把中医药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渗透融入到农业、工业、商业、旅游、养生保健等相关行业和领域。落实《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分工实施方案》,落实《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加快构建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开展“三个一批”基地建设工作,推动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与乡村旅游文化推广,生态建设、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20.实施中药民族药医院制剂提升工程。提升现有制剂标准,加强中药民族药院内制剂开发,鼓励基于经典名方、医院制剂的中药壮药新药研发。
21.推进壮医药传承。继续开展壮医药文献、资料整理,深入挖掘民间壮医药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数据库。
九、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国际交流
22.加强中医药壮医药文化建设。创作中医药壮医药文化精品,促进中医药壮医药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体育健身等有效融合,开展名医名方名药系列品牌宣传;加强中医药壮医药文化公共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展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等活动。
23.加强中医药国际合作服务“一带一路”。推进中医药壮医药服务“一带一路”发展,深化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依托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广西),建设高水平合作平台,推动传统医药文化尤其是壮医药文化在东南亚各国的传播交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中医对外教育、医疗、文化传播和研究的合作,推进海外中医药壮医药中心建设。
十、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和项目管理
24.强化行业监督管理。完善中医药服务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以公益性为导向、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核心的公立中医类医院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中医医疗服务评价制度。强化中医医疗服务日常监管及动态监管。提高中药药事管理能力和水平。强化中医药服务监管。
25.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联合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进一步整顿和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乱象专项整治,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26.提高基层监督队伍能力。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方式方法,加强基层监督队伍建设,提高监督队伍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能力和水平。制定全市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实施方案。
27.加强对项目实施的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照项目申请、项目实施、中期评估及终末评估等工作流程开展项目管理和绩效评估。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百色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室
2019年6月18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