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医保局通过组织线上药价查询、线索通报中指出,中药存在“价差悬殊、价格虚高、价质失衡”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和医保基金运行压力。亟须构建涵盖“挂网治理-集采控价-价值医疗-数据监管-目录优化-创新驱动”六个维度的协同治理体系,推动中药价格回归合理区间,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一、中药材价格不透明,饮片挂网采购相对滞后
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和中成药等产品的主要原料为中药材。中药材属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价格形成机制较为模糊。 其一,全链条成本不透明。中药材价格受天气、自然灾害、种植面积等多重因素影响,从产地、种植年份、采收、取材、加工、仓储、流通到终端,环节众多且分散,真实成本难以精确核算,导致价格透明度低。 其二,中药材生产的规模化与标准化程度亟待提升。目前,中药材生产企业众多,规模偏小,地域分散,以小型农户、合作社或地方企业为主体,难以溯源,流通环节存在药品混杂分拆。同时,生产标准化水平不高,缺乏统一、规范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标准,不同产区、不同企业之间的品质差异显著,质量难以保证,市场价格较为混乱。 其三,道地药材质量评价体系难以落地。道地药材作为优质中药材的代表,有团体和地方等推荐性质量认定标准,但由于产业链长等多种原因,标准难以全面落地。 其四,饮片挂网治理相对滞后。长期以来,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多由医疗机构通过线下渠道采购,价格数据缺失,监管难度大。
2024年,由山东省牵头的第一轮中药饮片集中带量采购涵盖45个品种,每个品种区分选货与统货两种规格,在降价、提质、优化供应链和构建追溯体系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推动了行业整合与升级。然而也出现了个别企业质量不一、低价中标后断供等问题。例如,全国中药饮片联采中选企业中的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河北某药业有限公司已向联采办提交放弃供应申请。
二、中成药组方复杂,价差悬殊虚高混乱
今年7月,国家医保局价采中心发布《医药价格风险线索通报(第一批)》指出,中成药价格存在显著价差悬殊和虚高现象,同种药品的日均治疗费用相差可达5倍甚至10倍以上,部分药品挂网价格超过100元。价格乱象的主要原因包括: 一是组方不统一,行业中“同方异名、同方不同剂量、同方不同质”等现象普遍,组方缺乏标准化导致成本和价格差异大。 二是加工工艺不同,企业在原料炮制、辅料添加、剂型设计及技术标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拉大生产成本差距,难以进行横向比较。 三是原料成本差异明显,部分中成药含有麝香、牛黄、野生红景天等珍稀或受保护动植物成分,资源稀缺推高价格。四是品牌溢价现象突出,部分老字号企业和“独家品种”企业凭借市场优势获得过高定价权,导致价格与成本严重脱钩。
在“上网店,查药价,比数据,抓治理”专项行动中,对销量前100的中成药进行监测发现,零售药店价格高于医疗机构的占比达70%,零售药店价格低于医院的占比为30%。例如,吉林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安神补脑液(10ml×40支),药店售价89.8元,医院售价21.73元,差价高达68.07元。
三、构建六个维度价格治理体系的路径
(一)全面推进挂网采购,优化平台挂网规则
目前各省中药饮片尚未完全纳入统一采购平台,应加快将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全面纳入省级集中采购平台挂网交易,实现价格公开透明,尤其要推进公立医疗机构实现中药饮片线上采购。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允许企业根据原材料价格波动每年2至3次申报调整挂网价格,既保障企业合理利润,也增强市场价格调控能力。优化挂网规则,以“最小日治疗费用”为基准,设定3倍为黄色预警线,5倍为红色预警线,实现对挂网药品的精准识别与分级管理。对于日治疗费用极低(≤5元)的基本药物或常用药品,可豁免倍率限制。挂网价格应作为医保支付和带量采购的数据基准,推动形成更加公允的市场价格。
(二)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坚持质量价值导向
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系统及其招采子平台数据,加快建立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中成药综合评价机制,涵盖质量、疗效、安全性、药物经济性等多维度指标。推动建立中药饮片与成药的质量分级体系,探索引入生物效价检测、指纹图谱质量控制等现代评价技术,为“优质优价”提供技术支撑。
(三)依托医保大数据赋能,强化价格行为监管
充分利用医保结算与招采子系统等大数据资源,建立中成药价格监测预警和成本追溯机制,全面采集平台的挂网价,以及公立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的销售价格。构建价格监测模型,动态跟踪药品价格、采购数量、报销比例等关键指标,及时识别异常定价、垄断销售、虚假报价等行为,为监管决策提供坚实数据支持。
(四)推进中药目录优化,提升中药临床价值
加强医保目录动态调整与中药临床疗效评价的衔接,优先遴选临床必需、疗效确切、价格合理的中成药品种。探索区分治疗性用药与辅助性用药,医保基金主要支付治疗性用药,辅助性用药则限于个人账户支付。制定中成药医保支付标准,推动医疗机构建立中药处方点评制度,促进中西药协同与合理用药,保障基金安全。例如,某三级医院通过实施处方点评,将血塞通注射液年使用量从24000支降至2760支,显著提升用药合理性。
(五)实施集中带量采购,价格控制与质量保障并重
针对采购金额大、应用范围广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品种,稳妥推进集中带量采购。基于综合评价结果对产品进行科学分组,中药饮片可区分为道地药材(精选)和普通药材,避免唯价格竞争。加强中选产品质量监管与供应保障,利用医保大数据监测采购量完成情况,对完成率高的企业予以激励,对完成率过低的企业建立退出机制,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可及。
(六)完善创新驱动机制,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市场激励有回报、研发投入有保障、成果转化有路径、知识产权有保护”的创新生态系统,引导中药企业从低成本竞争转向提升产品质量、深化临床证据、研发真正符合临床需求的创新产品。对具有显著临床价值的中药创新药给予适当市场独占期与数据保护,支持经典名方和医疗机构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推动中医药产业实现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引领”的转型,步入创新驱动、健康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轨道,为全球健康问题提供更多如“青蒿素”一样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