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的门诊患者。
一、耳胀(分泌性中耳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耳胀(TCD编码:BRE05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ICD-10编码:H65.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九版(熊大经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西医诊断标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参照《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耳胀(分泌性中耳炎)协作组制定的“耳胀(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
耳胀(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邪外袭,痞塞耳窍证
肝胆湿热,上壅耳窍证
脾虚失运,湿浊困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耳胀(分泌性中耳炎)协作组制定的“耳胀(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耳胀(分泌性中耳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耳胀(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
2.病程大于1个月,或鼻咽部肿物所致的耳胀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耳镜检查;
(2)鼻镜检查;
(3)音叉或纯音听力计检查;
(4)声导抗测试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血常规、纤维鼻咽镜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证:疏风散邪,宣肺通窍。
(2)肝胆湿热,上壅耳窍证:清泻肝胆,利湿通窍。
(3)脾虚失运,湿浊困耳证:健脾利湿,化浊通窍。
2.外治法
(1)滴鼻
(2)理疗
(3)鼓膜穿刺抽液
(4)咽鼓管吹张
3.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消失或好转。
2.鼓膜形态、色泽正常。
3.导抗图呈“A”型曲线。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导致治疗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
2.出现其他并发症,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耳胀(分泌性中耳炎)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耳胀(分泌性中耳炎)(TCD编码:BRE051、ICD-10 编码:H65.90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岁 门诊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就诊日期: 年 月 日 结束治疗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治疗时间≤14天 实际治疗: 天
时间
|
年 月 日
(第1天)
|
年 月 日
(第2~7天)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门诊病历书写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代病情注意事项
|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完成复诊记录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
诊
疗
方
案
|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滴鼻
□理疗
□鼓膜穿刺抽液
□咽鼓管吹张
辅助检查
□血常规
□纤维鼻咽镜检查
□声导抗测听检查、纯音听阈测定检查
|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滴鼻
□理疗
□鼓膜穿刺抽液
□咽鼓管吹张
|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医师
签名
|
|
|
时间
|
年 月 日
第8~14天
|
年 月 日
结束治疗日期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预防并发症
□强调健康宣教
|
□初步形成康复方案
□完成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
诊
疗
方
案
|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滴鼻
□理疗
□鼓膜穿刺抽液
□咽鼓管吹张
检查项目
□复查声导抗
|
□有病变门诊随诊
|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医师
签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