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新农合管理局(办)
现将《2014年全省新农合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
2014年4月8日
2014年全省新农合工作要点
2014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落实省卫计委工作任务,巩固扩大新农合制度运行成果,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困难,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平稳健康有序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政策引导,完善补偿方案
2014年全省新农合参合率巩固在97%以上,实际补偿水平保持在60%左右,年人均筹资标准为41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320元(中央财政补助220元,省级财政90元,市县10元),参合农民个人人均缴费标准90元,门诊报销比例控制在50%以上。各统筹地区要在确保农民个人缴费足额到位的同时,积极争取各级地方财政的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可吸纳社会团体、集体组织以及个人等资金捐助,拓宽筹资渠道。
编制基金补偿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务必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靠实责任,要统筹兼顾各方的利益,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本地区医疗资源、参合人口、疾病排序、收入水平、筹资规模、保障层次以及政策导向等,在充分调研,全面测算,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统筹制定本地区一定时期(通常为年度)科学合理、管理规范、保障适度、操作性强、安全性高、公平可及、具有指导意义的筹资补偿方案,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贯彻实施。要不断总结经验,研究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关筹资标准、起付线、补偿比以及封顶线等科学测算方法,严禁虚估冒列,闭门造策。
二、深化改革试点,落实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就是根据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和职责定位,依照疾病发生时的轻、重、缓、急及诊疗过程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救治的一种制度设计。其目的是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促进医疗业务技术创新发展,方便老百姓就地就医看病,实现“病人就地就医,医生流动服务,上下联动,资源共享”。各地要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切实通过建立健全“病种分级定额、临床诊疗路径、首诊分级负责、基金杠杆调节”四项制度,落实“医生、病人和基金”三个下沉,破解“看病难,看病贵”两个难题,撬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深化。
2014年上半年,先期在平凉市、定西市和白银市会宁县的县乡两级医疗机构选取150种(县级100种,乡级50种)常见病多发病,率先实施病种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力争下半年在全省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全面推开病种分级诊疗工作。
三、规范转诊制度,引导理性就医
健全完善转诊制度,是有效实施分级诊疗工作和实现“三个下沉”的基本保证,对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再转诊”的总体目标,节约医疗资源,减轻基金压力,方便患者就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定点医疗机构对于无能力救治的重大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路径变异需要转院的患者以及需要专科专病治疗的患者,首诊医疗机构应向患者出具诊断证明,经当地新农合经办机构审核后,及时转诊到上一级定点医疗机构就治,待病情好转稳定后转回下级医疗机构继续接受康复治疗,实行“自下而上和由上下转”的双向转诊制度。对不按规定程序办理转诊手续私自转外就医的参合患者,其费用补偿应在当地现行同等标准基础上降低一定比例执行。推行县、乡病种分级诊疗试点的地区,必须严格执行当地相关政策规定。
四、加快信息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我省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支撑,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资源互联共享。2014年,各地要将新农合“一卡通”推广及有效使用和住院病人费用即时结报作为推动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加强与农业银行的业务联系,详细制定目标任务书、实施路线图和推进时间表,加快村卫生室网络配套机具安装布放进度,现场培训指导操作人员,采取分片包干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形式,扎扎实实将我省起步较早的新农合惠农“一卡通”工作全面有效落到实处,让参合农民一卡到手,家喻户晓,人人使用,真正实现规范管理流程、方便参合农民和提高工作效率之目的。
五、推进支付改革,控制医药费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贯彻落实,是通过参合患者就医行为为载体、以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参合患者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医疗费用为标志,完成医疗服务产品的交换过程。其核心内容是医疗费用的管控,关键环节在于支付方式改革。
各地要开拓思路,务实创新,紧紧抓住开展支付方式改革这个关键环节,以费用结算为切入点,有效利用“经济杠杆”的撬动作用,对住院病人次均费用、次均补偿等重要指标,实施跟踪监测,积极探索有效支付方式,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最大限度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实现国家、医疗机构以及患者三方互利共赢。
六、加强医疗监管,确保医患利益
利用有限的筹资标准满足民众基本医疗需求,实现医患双方互利共赢,促进医疗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各级新农合管理机构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出实招下猛药,多深入基层调研,多倾听民众呼声,多解决实际问题,少制作表面文章。强化村医监管,严肃查处村民违规用药行为。建立健全定点医疗机构考核评价制度体系,落实目标管理,完善定点医疗机构进(入)退(出)机制和不良业绩积分登记制度,开展以家庭为单位参合农民就医行为信用等级记录,始终坚持与医疗机构高层管理者的有效沟通,换位思考,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让新农合各项政策真正成为医疗机构自觉规范其职业行为的一种行动,建立健全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程规范的服务流程,发挥医护人员的主体作用,共同为解决患者就医困难,有效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促进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发展而努力。
七、重视数据采集,提高信息质量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信息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当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交流表达方式。报表作为单位的信息资源,记录和反映组织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业态,是进行业绩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2014年全省各新农合管理机构除了做好日常业务工作外,要重点对截止2013年12月31日有关账表以及各类上报数据集中进行一次全面彻底清查核对和“回头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及时纠正解决,做到帐实、账表、账款相符。特别是涉及参合人员增减、基金收支、基金结余等基础性资料务必与财政等部门相关报表数据核对相符,健全账目,完善档案,严禁虚报、漏报、瞒报行为,确保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统一性,提高数据信息使用价值。
八、落实大病保障,扩大补偿受益
重特大疾病不仅危及患者本人生命,而且往往会牵涉多个家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解决好参合农民基本医疗保障的前提下,继续做好我省27种重大疾病住院保障工作,通过采取方便患者就医程序、免收起付费用、简化报销手续、适度提高报销比例等措施,让参合农民实实在在受益。持续推进32种特殊疾病门诊补偿工作,积极探索基本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障、商业保险与民政救助等保障机制的有效衔接。
九、健全基金预警,实施动态监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平稳安全运行,是以即时、便捷和可持续的基金补偿机制为前提。保持基金平稳安全运行是新农合工作的生命线,各地新农合管理和经办机构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对过去工作中曾发生当年或连续两年出现基金赤字的,要深刻分析产生原因,果断制定管控措施,排除基金运行风险,确保基金运行绝对安全。对于基金历年结余较多的地区,要从长计议统筹做好使用规划,切不可搞突击花钱等短期行为,以免引发新的矛盾或不公平。
各地要健全完善基金安全运行预警机制,从基金的筹集、支付、划转、结余等环节入手,编制年度预算,明确岗位职责,强化日常监管,落实保障措施,让老百姓的“保命钱”能够真正为民众的健康保障服务。
十、 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2014年全省新农合能力建设专项培训任务计划已经下达,承担各片区具体培训任务的新农合管理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结合我省新农合工作实践,科学设置培训内容,详细制定培训计划,周密安排部署,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政策解读与制度创新相衔接、案例分析与经验交流相联系,集中精力,排除干扰,专心致志学习,实实在在受益,全面交流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