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医院垫付老百姓看病报销的钱,今天上午向市医保中心申请,下午就到医院账户上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10月29日,市人民医院医保科科长苏荣说。她口中的“以前”,是指2024年12月之前。那时,安阳市的医保基金与医院结算需要30个工作日。
从30天到1天,“加速度”的背后,是一场由国家医疗保障局主导、在安阳率先破题的深度改革。2024年12月,安阳被确定为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三结算”改革试点城市,肩负起为全国医保支付机制改革探路的重任。
“三角债”困局如何破解
医保基金、医疗机构、医药企业,构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铁三角”。然而,长期以来,滞后的结算方式如同梗阻的血管,让这个“铁三角”运行不畅。
“过去,医院要先垫付医保报销部分的费用,等医保部门审核、拨付,周期长达一两个月。这对医院的现金流是巨大考验,回款慢直接影响了学科发展和设备更新。”市医保中心主任单如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痛点。
同时,纳入国家集采的药品虽降低了价格,但货款结算环节多、周期长,挤压了医药企业的利润空间,影响了其供货积极性。“医院给医药企业付款慢,平均回款周期可能长达两三个月,企业资金压力很大。”一位本地医药企业负责人坦言。
而对普通患者而言,尽管基本医保报销便捷了,但涉及商业保险理赔时,仍需在医院和保险公司之间来回跑,垫资多、流程繁。
医保基金即时结算、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与商保同步结算——这“三结算”改革剑指三大痛点,意在打通医保领域的“任督二脉”。
机制创新,激活一池春水
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安阳市的即时结算并非普惠式的福利,而是一场与绩效考核紧密挂钩的精准激励。
“我们建立了一套详细的考核指标体系,包括医保结算清单的质量、医保电子凭证使用率、药品追溯码采集以及集采任务完成情况等。”市医保中心副主任冯学敏拿出了一份绩效考核表,“比如,医疗机构考核90分以上为优秀,医保基金按‘T+1’(隔天)结算;70分以下为较差,则恢复为月结。这就好比高速公路的ETC通道,守规则、表现好的车辆才能享受快速通行。”
这一机制立竿见影。安阳市中医院医保科科长王洪深有体会:“为了争取‘T+1’,全院各科室都动了起来,更加注重诊疗和收费的规范性,主动推进集采药品使用和信息化扫码。现在,资金回笼速度前所未有,我们更有底气投入学科建设和改善服务了。”截至目前,安阳14家二级以上医院已纳入即时结算,截至2025年9月底,累计完成即时结算金额达11.22亿元。
在直接结算方面,安阳市采取“试点先行、稳步扩面”的策略,从2024年4月以市第六人民医院为起点,到如今覆盖36家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24家医药企业,2025年9月底,累计向医药企业拨付集采药品货款2.42亿元。
“回款周期从过去动辄两三个月缩短到现在的平均25天,资金周转效率提升了30%以上。”河南一家药品配送企业的财务总监告诉记者,“这直接降低了我们的财务成本,让我们能更专注于保障药品供应和质量。”
“一站式”服务,温暖群众心
改革成效,最终要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来检验。
在市人民医院的出院结算窗口,记者见到了前来办理出院的老病患刘大爷。他患有慢性病,每年都要住几次院。“以前出院,基本医疗保险在医院直接报销了,但是‘安惠保’报销时就得准备材料,到医保中心‘安惠保’窗口申请手工报销,来回折腾好几天。现在好了,在医院一个窗口,几分钟全办妥了,基本医疗保险和‘安惠保’都报销了,我只付自己该付的那部分就行,太方便了!”刘大爷说。
目前,安阳市人民医院、安阳市肿瘤医院、安阳地区医院、安阳市中医院和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5家三级医院已设立医保、商保“一站式”同步结算服务窗口。参保患者出院前在一个窗口即可完成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安惠保”医疗费用的同步结算,避免了在定点医疗机构、商保公司之间来回奔波,不仅提高了商保结算效率,节约了经办资源,还为商保公司的健康商业保险发展创造了条件和基础。
截至8月底,全市5家三级医院实现“一站式”同步结算,累计结算金额4651.97万元。这不仅是流程的简化,更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从“物理叠加”走向“化学融合”的关键一步。
未来之路,从“盆景”到“风景”
展望未来,安阳医保改革的脚步并未停歇。
“下一步,我们有三项重点工作。”单如意介绍,“一是深化创新,利用电子签章、AI审核等技术,进一步‘挤水分’、提效率;二是强化宣传与监督,让好政策惠及更多群众,同时确保基金安全;三是拓展同步结算范围,我们正在与工会洽谈,希望将来能把职工互助医疗保障纳入‘一站式’结算平台,真正构建一个覆盖更广、体验更优的医疗保障服务体系。”
从破解医疗机构“回款难”,到疏通医药企业“资金堵”,再到免除人民群众“报销烦”,安阳医保基金“三结算”改革通过机制创新与数字赋能,成功铺设了一条医保基金高效流转的“高速路”。它证明了改革的刀刃向内,释放的是市场活力,温暖的是社会民心。这项国家试点的“安阳实践”正从一处精雕细琢的“盆景”,向着可复制、可推广的“风景”稳步迈进,为中国式医疗保障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基层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