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简报(第130期)
按:上海将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和改善医疗服务作为惠及民生的重要工程、推进医改的重要举措予以推进,改善了群众的服务体验,提升了医院的服务效率,创新了服务模式。
上海探索构建分级诊疗制度 深入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
一、以做实家庭医生制度为基本路径,探索构建分级诊疗制度
(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夯实资源基础。一是“促均衡”。启动“5+3+1”郊区三级医院建设项目,实现每个郊区县都有一所三级综合医院。二是“促联合”。通过医联体、托管、城乡对口支援等方式,实现各级医疗机构梯度支撑的全覆盖。三是“补短板”。根据上海市老龄化趋势和疾病谱变化,推进部分二级公立医院转型发展,目前已有6家二级综合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2400余张治疗床位转型为护理床位。
(二)做实家庭医生制度,明确基本路径。上海市2011年启动家庭医生制度试点工作,目前全市2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部开展家庭医生制度试点,签约常住居民936万人,占服务人口的42%。2015年,在65家社区试点以分级诊疗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一是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居民可选择1家社区、1家区级和1家市级医疗机构签约,形成“1+1+1”签约组合,居民签约后可享有健康评估、全程健康管理、优先获取上级医院专科资源等多项优惠。二是做实家庭医生“管健康”。明确社区卫生服务6大类141项基本项目和服务标准,根据健康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和疾病恢复期人群的不同需求,为签约居民提供有针对性、防治结合的全程健康管理服务。三是开展家庭医生“管费用”。对签约居民在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进行监管,使家庭医生真正成为社区居民的健康 “守门人”。四是探索家庭医生制度下的有序诊疗秩序。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进行初诊,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分诊;家庭医生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的患者,可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疾病康复期转诊回社区的患者,家庭医生予以社区康复、家庭病床或居家护理服务。
(三)协同推进综合改革,强化配套保障。一是强化上级医院对家庭医生的资源支撑。二、三级医院预留“两个50%”的专家(专科)号源(即50%的专家(专科)号源、预约期前50%的时段),建立区域影像、检验、心电诊疗中心。二是强化对社区用药的政策支撑。对于转诊回社区的慢病患者,可延续上级医疗机构长期用药医嘱,药品经第三方配送至患者,签约且纳入慢病管理的患者可单次满足治疗药物1-2个月用量。三是强化公立医院考核和引导机制。将二、三级医院对社区和家庭医生的支持力度纳入考核范围,开展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四是强化价格、医保的联动机制。适当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的价格梯度,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五是强化信息化支撑。构建以综合管理平台、家庭医生工作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分级诊疗系统。
二、以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为目标,深入开展医疗服务行动
(一)以信息化为支撑,改善服务体验。一是建立覆盖38家市级医院与16个区县公立医疗机构的上海市居民健康信息网,方便医生实时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与就医信息,减少患者的重复检验检查。二是建立医联预约服务平台,为患者提供免费预约挂号服务,目前覆盖全市40家三级医院。2015年,建立家庭医生双向转诊预约平台,患者可以通过家庭医生直接预约上级医疗机构的专家门诊,目前已在6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试点。三是在传统的诊间预约、现场预约、出院复诊预约、电话预约等形式的基础上,各办医主体、医疗机构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平台,不断丰富预约服务手段,开展了手机客户端预约、自助设备预约、微信预约等形式多样的预约服务。38家市级医院均开展“门诊一站式”付费、自助信息查询、微信导诊等服务,28家医院间实现门诊患者自助储值缴费的跨院跨行通存通用。
(二)以方便群众为宗旨,提升服务效率。一是28家市级医疗机构开设专病整合门诊173个,参与科室达426个,年服务患者21.97万人次; 2015年,上海有63家医疗机构开展日间手术服务,涵盖90余个病种,涉及科室285个,完成手术11.26万例次。二是在全市推行医保慢病长处方,在65个试点社区推行延伸处方,方便慢性病患者配药。三是开通卫生医保联合投诉电话,核实解决群众反映的有关问题。
(三)以人文关怀为重点,创新服务模式。一是从2012年起连续四年推出“关爱患者、从细节做起”的文明服务主题活动,每年推出十条细节举措并在全市推广。2015年,推出“深化医患沟通细节服务”十项举措。二是积极探索和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改善医疗服务。在上海市东方医院成立了医疗机构内的医务社会工作部和医务社工的学术组织-上海市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学会,制定了推动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政府文件,并编印了《医院志愿者岗前实务培训手册》、《医院志愿者手语培训手册》。目前,全市有165家单位试点开展医务社会工作、506家单位开展志愿者活动,有医务志愿者5万余名,已为近800万人次患者提供导医、交流、探视、心理舒缓等服务。
(四)以营造氛围为载体,发挥示范效用。一是开展“改善医疗服务在行动”系列宣传活动。在杨浦区中心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长宁区同仁医院、浦东新区浦南医院、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开展了5站宣传活动。二是开展“改善医疗服务品牌评选活动”。 2015年,评选出了20个“上海市改善医疗服务品牌”。三是组织市民参与“十佳家庭医生”、“医者仁心”等系列评选活动;同时,策划大型纪实纪录片《急诊室的故事》、创作大型原创沪剧《51把钥匙》、组织长征医院血透中心护理组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对医患关系现状、先进医务人员典型展开深度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