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优化体外心肺复苏术(ECPR)各个环节的流程,增进ECPR团队各成员的相互配合,尽可能缩短从心脏骤停到成功转机的时间,3月17日,急诊科组织了ECPR演练。
活动模拟一位心脏骤停患者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行抢救。17日上午9时30分,一位52岁男性胸痛患者来到急诊就诊,经心电图检查提示急性下后壁心梗。急诊科二线立即接诊,查体过程中患者突发室颤,抢救室医护团队在郑亚安主任的指挥下迅速进行心肺复苏,骨髓腔穿刺建立静脉通路,反复除颤,给药,持续心外按压,气管插管等,但12分钟后,患者仍未恢复自主循环。
患者急性下后壁心梗、心源性心脏骤停,常规心肺复苏10分钟以上仍未恢复自主循环,符合ECPR的指征,立即联系ECPR团队负责人、急诊科副主任马青变。马青变到场后再次进行评估,取得家属知情同意后,立即通知心脏外科副主任张喆和灌注师。心脏骤停22分钟后,实施动静脉置管、ECMO膜肺及管路预冲、准备完成,连接病人。心脏骤停40分钟后,成功转机。伴随着机器运转的嗡嗡声,急诊科联合心脏外科首次ECPR演练顺利完成。演练结束后,团队成员总结了在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并对流程进行了再优化。
医务处副处长葛庆岗以及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崔鸣观摩本次演练并提出建议。
体外心肺复苏术(ECPR)是指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的心肺复苏术,能够将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从常规心肺复苏的1%左右提高到13-54%之间,还可大幅度改善存活患者的神经功能和预后。 ECPR治疗心脏骤停在欧美国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内医院急诊科极少开展此技术。急诊科马青变副主任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ECPR团队的负责人,率先在我国急诊界应用ECPR治疗心源性心脏骤停,并获得了院内重点项目支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ECPR团队由急诊科抢救室、急诊监护病房和心外科的医护人员及灌注师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