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五河县人民医院被确定为蚌埠市唯一省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以来,五河县不断优化整合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内部医疗资源,以能力提升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打造四项“共同体”,促进分级诊疗和医防融合,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实质性运行,扎实走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每一步,破解群众“家门口”就医难题。
管理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架构与制度。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五河县人民医院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医共体内部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与标准规范,并监督执行情况,确保医共体内分工明确、流程清晰,8个成员单位在统一的管理框架下开展工作,遵守共同的管理制度。资源统筹管理。五河县人民医院牵头与成员单位建成远程心电、远程影像、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和消毒供应等五大资源共享中心,2024年以来分别接收成员单位远程会诊3314例、14597例、4053例、724例和338份,实现医共体内医疗服务资源共享;建立中心药房,实现医共体成员单位药品“统一用药范围、统一网上采购、统一集中配送、统一药款支付”。中心药房自2024年运营以来,为医共体成员单位集中采购药品5239.4万元,配送率90%以上,药品采购价格平均下降约2.7%。
责任共同体,提高医疗质量。共同承担医疗服务责任。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服务县域居民健康。明确医共体成员责任划分和协作流程,县人民医院负责诊断和治疗指导,成员单位及辖区村卫生室承担基本医疗服务、上转病人等责任,确保整个县区内的医疗服务不出现空白或混乱。医疗质量责任共担。由五河县人民医院牵头,在医共体内建立统一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成员单位共同遵守医疗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对医共体成员单位实施同质化管理,2024年县人民医院派出22个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对成员单位院感、护理、药事等进行全面统一管理检查,每季度开展点评处方、病历检查,共提出整改意见67份,督促限期整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服务共同体,助推“医防融合”。医疗服务一体化。五河县人民医院牵头打造提供连续的、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患者在医共体内可以享受到从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到康复回基层的全程医疗服务。基层医疗机构作为患者健康的 “守门人”,可以为患者提供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当患者病情超出成员单位诊治能力时,能够及时通过绿色通道向上转诊至县人民医院;在患者病情稳定后,下转回对应成员单位进行康复治疗。2024年五河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内登记上转1798人次,下转住院1007人次,上转、下转同比提高14.06%、10.11%。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融合。以“两病一体化”为抓手,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深度融合,践行“医防融合”。组建了以县人民医院高年资医护人员为龙头的,包括全科医生、护士、公共卫生医师等在内家庭医生团队,共组建48个家庭医生小组,有464名医护人员加入。每个团队均配备一名高年资的医护人员,对下辖111个村卫生室进行分区包干,实现全程、动态的疾病管理与健康促进,将逐步建立以“两病”患者为中心,医疗、预防和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
利益共同体,发展成果共享。经济利益共享。医共体内部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成员单位能够共享医保基金的分配、医疗服务收费等多方面经济收益。在按人头付费的医保支付模式下,五河县医保局将一定区域内参保人群的医保费用打包支付给医共体。五河县人民医院根据各成员单位提供的服务量、服务质量等因素,合理分配医保费用。医共体成员单位通过做好居民的健康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减少患者向上级医院转诊,从而节省医保费用,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资源投入与发展利益共享。医共体成员单位在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和发展成果共享。2024年县人民医院为其成员单位添置配备医疗设备(CT、DR、心电图机等)6台;选派11名骨干医师下沉到成员单位工作一年;派出中级及以上职称医生,包括普外科,泌尿外科,儿科在内的9个科室对口帮扶,专家门诊接诊3176人次,教学查房177次,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2024年投入人员经费补助、医药费补助418.29万元,药品零差率补助418万元,公立医院综合改革141万元,医疗设备购置1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