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红极一时的穿戴式医疗电子产品,发展力道似乎开始疲弱。究竟穿戴式医疗电子遇到那些问题,导致其成长速度趋缓,甚至不怎么受消费者青睐?而其又该朝哪些方向调整,才能再创市场高峰?
根据前两年一些研究单位针对穿戴式装置所做的预测,许多研究单位皆将穿戴式医疗电子装置视为推动穿戴式装置市场成长的主力。例如,英国市调机构Juniper Research发表的《2014至2019年智慧健康与健身穿戴式装置:装置策略、趋势与预测》(Smart Health & Fitness Wearables: Device Strategies, Trends & Forecasts 2014-2019)报告预测,到2018年,穿戴式装置市场将成长为3倍,从1,900万台的规模,成长到6,000万台。
其中,医疗领域与穿戴式装置可说是「绝配」,医疗电子需要病人,尤其是慢性病人配戴在身上,时时监控生理信息,因此穿戴式医疗装置,也自然被认为是穿戴式装置市场的中流砥柱。
然而,随时间更迭,过去看好穿戴式医疗电子市场的厂商们,如高通(Qualcomm)针对医疗电子领域成立高通生命(Qualcomm Life);最早在2014年就推出Simband的可模块化穿戴式装置参考设计平台的三星(Samsung);以及一些新创公司推出的相关穿戴式医疗电子产品,似乎都未曾大量普及,仍集中于少数特定市场。
另一方面,曾经由传感器、穿戴式装置、无线通信及云端数据平台连手打造的可穿戴式医疗电子获得许多业者的关注。但是,虽着厂商投入市场的数量增加,相似的产品在市场上多如牛毛,加上业者的获利模式混沌不明?等因素,以及涉及专业与人身安全的医疗电子需经过漫长的认证时间与人体试验,在在皆成为阻碍市场成长的一堵高墙。
究竟,穿戴式医疗电子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才能「让高墙倒下」?真正如同市调机构所预言,肩负起带领穿戴式装置市场全力冲刺的任务?
云端发展推波助澜
细数穿戴式装置市场得以大鸣大放的主要原因在于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概念的推助。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模拟、微机电与感测组件应用经理陈建成表示,穿戴式装置向上劲扬的高峰虽然已经过去,但未来穿戴式装置市场仍将稳步成长。而穿戴式装置约可分为三到四类,其中运动与医疗相关穿戴式装置仍有继续成长的空间,举例来说,运动生理监测相关的穿戴式装置,因运动风气正盛,预期2018~2019年每年的年成长率仍可达10%。
穿戴式医疗装置则受惠云端平台的建置越来越完善、老龄化时代来临,以及预防医学意识抬头,可望「渐入佳境」。芯科科技(Silicon Labs)无线微控制器产品部产品营销经理Jesse Masters指出,许多医疗设备制造商正透过将诸如蓝牙低功耗(Bluetooth Low Energy,BLE)的无线技术整合至其应用,例如脉搏血氧浓度计、胰岛素帮浦和心电图(ECG)监视器?等,以为未来铺路。而这些生理数据也透过无线技术上传到管理与分析能力越来越完备的云端平台,可提供真正「有效」的讯息给医生及慢性病患。
陈建成补充,现代人由于生活习惯导致许多慢性病的发生,而慢性病需长期治疗与监控病情,若是慢性病人动辄要跑医院就医,不但辛苦,也将造成一种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内建无线通信技术的穿戴式医疗装置,可以依医生所需设定收集生理数据的周期,再传送到云端管理平台,供医生判读或是预防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生。
英特尔(Intel)则认为,物联网的盛行以及相关装置的陆续问世,让许多穿戴式医疗装置有更多新的机会发挥其效用。例如,病患身上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贴片上的各种信息,可透过物联网网关(Gateway),便利的往云端传送,患者无须进行太多设定,即可第一时间让自己与医生看到生理数据,并进一步透过其他装置获得医嘱,也可以让独居的老人,获得适切的医疗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