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区市卫生健康局、党委编办、发展改革局、教体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农业农村局、医保局:
现将《青岛市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共青岛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青岛市教育局
青岛市财政局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
青岛市医疗保障局
2024年12月18日
青岛市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为促进全市乡村医疗卫生体系高质量健康发展,根据《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0部门关于印发山东省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鲁卫发〔2024〕1号)、《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体系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青政办字〔2024〕49号)有关部署,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统筹推进健康中国、乡村振兴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实施新一轮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到2026年,持续提升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构建更加优质高效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群众就近就便获得更加优质高效、系统连续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目标措施
(一)机构建设提档升级
1.强化县级医院能力建设。落实“千县工程”,实施县域专科能力提升计划,着力提升综合医院急诊、重症、肿瘤、儿科、慢性病、传染病等临床专科诊治能力,高质量建设县域临床专科,自2024年起,每年建成50个,3年建成150个,到2025年底,县级医院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专科诊疗量占比达到65%以上;二级甲等及以上区市妇幼保健机构达到60%以上。到2026年底,县级中医医院全部达到《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至少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县级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配备达到60%以上。
2.拓展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辐射能力。推进落实《山东省“千家卫生院、万家卫生室”大提升行动方案》,加快特色科室发展,依托专科联盟牵头医院或质控中心,分专业建立市级特色专科建设指导中心,制定标准、规范服务、强化培训带教,加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连续性服务。在乡镇卫生院分别启动建设中医、儿科(儿童保健)、康复、医养结合、疼痛、耳鼻喉、眼科、口腔及“三高一慢”基层慢病等特色专科卫生院,推进CT、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仪、眼底检查、颈动脉斑块检查等设备“应配尽配”。鼓励引导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配备DSA,鼓励在乡镇卫生院开展卒中、胸痛单元建设。到2025年底,60%以上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建成19家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和40家特色专科卫生院。到2026年底,全市建成20家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和60家特色专科卫生院。
3.打造中医特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服务能力提升建设标准》规范化建设中医馆。全市依托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成立不少于200个中医专家巡诊团队,其中每个团队不少于3名中医专家,每个中医专家巡诊团队每月至少有2天下沉,做好与受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对接,“一对一”帮助基层建设中医药特色科室、专家工作室及远程会诊等,形成“一院(中心)一特色”。到2025年底,全市分别建设10家中医特色卫生院和不少于100个、40个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村(社区)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20%以上的村(社区)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中医阁,实现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卫生室全覆盖。到2026年底,全市至少建成15家中医特色卫生院。
4.全面推进村卫生室“五有三提升”。统筹村(社区)卫生室网络布局,支持改扩建业务用房,有条件的区市新建一般村卫生室原则上不低于100平方米,推进乡镇卫生院延伸举办村(社区)卫生室或将村(社区)卫生室纳入科室化管理。推进一体化村卫生室根据功能定位配备智慧化随访、康复理疗设备、心电图机等必需设备。到2026年底,一体化村卫生室普遍实现“五有三提升”,达到有观察诊查床、有智慧随访设备、有康复理疗设备、有必要的检查设备、有卫生厕所和冷暖空调,实现服务能力提升、诊疗环境提升、管理水平提升。
5.高标准建设一批中心村卫生室。在实现“五有三提升”基础上,在服务人口2000人以上、非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集聚提升类和城郊融合类村庄,高标准建设中心村卫生室,房屋面积(含厕所)原则上不低于150平方米,鼓励中心村卫生室配置心电图机、健康一体机、血分析仪等设备。到2025年底,中心村卫生室全部开展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使用技能培训。
6.大力推进村(社区)卫生室房屋产权公有。强化政府办医主体责任落实,依托乡村振兴、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闲置资源盘活、争取社会帮扶援建等,加快推进一体化村卫生室房屋产权公有。到2025年底,一体化村卫生室房屋产权公有率达到100%。
7.积极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实施“三个一批”,规范卫生院对卫生室在人员、业务、财务、药械和绩效考核等方面一体化管理,以区市为单位全部落实一体化村(社区)卫生室公益性运行补助,激励纳入一批;加快村卫生室公有产权房屋保障,引导推动一批;乡镇卫生院延伸举办医疗服务点或中心村卫生室,扩大覆盖一批。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一体化村(社区)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开通医保联网结算。到2025年底,一体化管理率达到80%以上。到2026年底,一体化管理率达到85%以上。
(二)队伍建设提能扩量
8.全面加强乡村医生综合能力培训。落实《山东省乡村医生综合能力全覆盖培训三年行动方案》,开展乡村医生综合能力与急诊急救骨干实操技能全覆盖培训,利用市级模拟医学中心、县域乡村全科技能实操培训基地,采取线上线下多种形式,提升防病、治病、急诊急救和健康管理能力。根据上级部署,试点推进在岗乡村医生学历层次提升,作为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学历依据。到2025年底,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达到60%以上。
9.强化基层人事编制等支撑保障。做好“县管乡用、乡聘村用”与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的统筹,加快充实乡村医生队伍。优化调整本、专科公费医学生招生比例,完善培养方式和激励制度,探索将医学生的就业选择由“入学前”调整到“毕业时”,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单位需求相匹配的双向选择模式,提高公费医学生培养质量。开展乡村医生订单定向培养。执业(助理)医师在村(社区)卫生室执业期间,执业范围可直接加注全科医学专业。鼓励各区市对新进大专及以上学历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结合实际给予补助,支持有条件的中心村卫生室配备护士。
(三)资源下沉提效赋能
10.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落实区市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一区市一策制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2024年底优化重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数量,重点打造1个省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样板县。到2025年底,黄岛区、城阳区、即墨区、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人财物统一管理、权责清晰、运行高效、分工协作、服务连续、信息共享的县域医共体。
11.加强优质资源下沉帮扶基层。落实《山东省“万名医护进乡村”活动方案》要求,组织开展青岛市“千名医护进乡村”活动,打通城市和县域资源下沉两个通道,建立城乡协同、以城带乡帮扶机制,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梯次帮扶工作机制,每年下沉卫生支农人员不少于1000人。丰富帮扶形式,采取城乡医院对口帮扶“专业集成式”、千名医护进乡村“组团式”、业务院长“挂职式”、中医专家“巡诊式”帮扶基层,支持基层建设共管病房、联合门诊与名医基层工作站。鼓励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组织离退休老专家开展送医下乡活动。依托县域医共体推进人员、技术、管理、服务等“四个下沉”帮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专家号源、大型设备、住院床位等医疗资源预约下沉基层,通过专家派驻、专科共建、专业协作等方式,指导乡镇卫生院实现“一院一特色”。鼓励引导县域医共体建设乡村医务人员全科技能实训基地。
(四)管理提标优化
12.全面实施“6S”管理。聚焦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洁(Seiketsu)、规范(Standardize)、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等6个方面,在每个区市打造1个乡镇卫生院、1个村(社区)卫生室示范标杆,到2025年底,在乡镇卫生院和村(社区)卫生室全面推行“6S”管理。
13.优化便民服务流程。推进乡镇卫生院门诊医防融合标准化流程改造,落实健康积分机制,持续做好门诊延时、周末预防接种、家庭医生服务“十公开”和入户大走访等便民惠民服务。到2025年底,全部乡镇卫生院完成标准化医防融合服务流程改造工作。
14.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优化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乡镇卫生院至少明确1名经县级及以上培训合格的专兼职信息管理人员。到2025年底,基本建成一体融合的基层卫生信息化平台,以HIS为主体,以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业务为基础,实现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法定报告信息自动生成、规范报送。推广智能管理系统,推进行政后勤、财务运行、绩效评估、健康管理、医护质量等精细管理。推动部署应用基层医生智能助理信息系统。
三、实施步骤
(一)合理确定建设任务(2024年12月-2025年1月)
全面摸清现况,按照优先扶弱补短原则,分年度确定建设任务。一年一起底,2024年12月底和2025年12月底,以区市为单位明确年度建设机构和内容。
(二)稳步推进建设提升(2025年2月-2026年10月)
按照市级部署和年度任务,稳步推进,2025年重点攻坚,加快建设,2026年扫尾收官。
(三)全面总结评估(2026年11月-12月)
对建设成效开展全面评估,总结经验,分析问题,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
四、组织保障
(一)压实各级责任
将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作为推进乡村振兴主要措施,支持省级、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改造提升村(社区)卫生室,建立市、区市、镇(街)、村(居)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充分统筹各领域政策、资金和资源,抓好组织实施,确保完成改造任务目标,避免重复建设或设施设备闲置浪费。
(二)强化经费保障
区市政府落实建设发展投入,在统筹现有资金、资源基础上,强化行动资金保障。积极争取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社会资金、公益资金的支持。
(三)健全医保配套政策
进一步完善乡村两级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健全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对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医疗服务项目,按规定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用于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比例。
(四)加快工作进度
区市政府牵头,全面摸底排查,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科学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和时间节点,加快推进,确保各项任务按期完成。依托现有信息平台,开展动态监测,加强督促指导,做好经验总结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