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公立医院改革发展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为持续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防控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激励引导地方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医改经验,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2022年起,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通过竞争性评审,遴选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中央财政按3年一个周期对每个城市补助5亿元。截至目前,已有两批共30个城市被确定为示范项目。
在深化医改顶层设计逐步完善,重在落实的新阶段上,这些示范城市有着怎样的探索实践?他们为何能在激烈的竞争性评审中脱颖而出?在持续深化医改的过程中,这些示范城市将起到怎样的示范作用?我们对这些示范城市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访谈。让我们一起关注医改,关注身边的改革实践。
本期访谈嘉宾:山东省青岛市卫生健康委主任薄涛
近年来,青岛市按照国家和山东省部署要求,紧紧围绕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升发展质量。特别是2022年4月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以来,青岛市加强顶层设计,聚焦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等改革重点、难点工作,扎实推动全市各级各类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中国卫生》:青岛市采取哪些措施,保障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顺利推进?
薄涛:一是高位推动落实,强化组织领导。从2016年开始,青岛市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抓医改工作,明确一位副市长统管医疗、医保、医药工作。成立由常务副市长任主任的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对医院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实施、财政投入、绩效考核等进行指导监管,履行政府办医和监管职能。在此基础上,青岛市成立了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示范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统筹推进。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布局。制定了《青岛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并出台配套政策文件,加快推进补偿机制、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药品集中采购、薪酬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医院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2022年,全市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比提高到30.61%、同比增长0.19个百分点,三级公立医院平均住院日降至7.24天、同比下降0.62天,病例组合指数(CMI值)达到1.11、同比提高0.09。
三是完善财政投入政策。优先安排市财力资金支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设,2022年市级财政拨款市属医院、驻青公立医院12.31亿元,其中基本支出6.39亿元、项目资金5.92亿元,分别增长4.07%和3.58%。持续加大对中医医院投入倾斜力度,2022年落实财政补助中医医院资金1.55亿元,同比增长3.1%。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政策,落实困难医院政策性亏损补助815万元和在岗乡村医生社会保障项目资金788万元。
《中国卫生》:青岛市如何以示范项目为抓手,推进区域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薄涛:2022年以来,青岛市以示范项目为抓手,坚持强化高位推动、创新引领和智慧赋能,在解决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就医体验感不佳、医院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方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加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启动实施了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三年(2022—2024年)倍增行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获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平行引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血液、创伤三个院士学科团队和1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全市公立医院均衡新布局建设10个攀峰学科、10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和50个县级重点专科。2022年,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国家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建成28家社区医院、13家县域医疗次中心,全市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59.71%,较上年提高3.14个百分点。
推动医疗技术创新。印发《青岛市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研究创新功能实施方案(2021—2023年)》,从管理制度、经费使用、平台建设、学科融合、产学研协同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激励引导政策。青岛市通过加强医工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医学+X”的医工结合项目工作机制,加快医院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和医学转化转变。国家海洋中药重点实验室落户青岛,建立中医经方、海洋中药等6大中医药研究中心,已有2项产品入选国家中医药服务贸易推广产品名录,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牵头成立青岛市疑难罕见病诊治中心,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成功实施世界首例5G超远程自主原研手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试验手术,青岛市市立医院与清华大学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中心共建青岛市区域分子诊断中心、与海尔生物医疗共建全国首家智慧血液网络中心。
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出台《改善医疗服务提高群众满意度十大举措》,聚焦群众关切的就医烦心事,设置一站式服务中心,优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服务,实施门诊精准预约,以肿瘤、肾衰、心衰等复杂疾病为重点开展多学科诊疗,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中国卫生》:青岛市如何通过推进“三医联动”,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薄涛:青岛坚持高位推动,协同推进医保支付、价格调整、药耗采购、绩效考核、费用控制等改革措施,改善公立医院收支结构、减轻患者费用负担。
2022年,青岛全面推开公立医院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改革,医保按病组支付覆盖率达到89.4%;全年采购集采中选药品和医用耗材26亿元,节约医药费用近40亿元。医疗服务价格实现动态调整,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价格项目506项,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价格项目5314项,新增支持医疗新技术应用的价格项目268项。推动薪酬制度改革,2022年,全市公立医院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提高到42%;住院患者次均费用同比下降4.7%,个人负担同比下降12.3%。
《中国卫生》:在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方面,青岛市取得了哪些经验和成效?
薄涛:2022年,青岛市抓住示范项目提供的良好契机,实现了卫生健康领域信息互联共享,壁垒基本打通,建成信息数据基础支撑平台,向上对接省平台、向下联通10个区市平台、横向打通15个垂直业务系统,汇聚健康医疗数据4.7亿条。基于信息化应用场景的“全市一家医院”全面运行,已有86家公立医疗机构接入,提供门诊、住院等120项智慧化便民服务,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有47项(按医保代码)检查检验项目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互认;上线运行“就医付费一件事”便捷支付系统,“出生一件事”联办系统,就诊环节从8个减少到3个,公立医院门诊平均就医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1小时;已为1.5万余名新生儿提供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登记、社保、医保等联办服务。在复旦大学开展的卫生健康公共数据开放测评中,青岛市综合测评等级列115个参评城市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