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简报(第111期)
按:吉林省乾安县作为国家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自2012年开始探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初步形成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危重疾病可上转”的有序可行的诊疗和就医格局,取得良好社会效应。
吉林省乾安县建立分级诊疗机制破解看病难题
一、主要做法
(一)确定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诊治病种。
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要求,乾安县明确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制定分级诊疗工作流程及保障措施。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10),确定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能够诊治的病种目录,确定县级医院能够诊治的疾病449种,乡镇卫生院能够诊治的疾病69种,村卫生室能够诊治的疾病28种,并确定25种疾病可由上级医院医生指导县级医院进行治疗,为推进分级诊疗奠定制度基础。
(二)明确双向转诊的规范和流程。
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成立转诊审核组,对提出转诊要求的患者,由首诊医生上报转诊审核组进行界定和把关。县级医院成立分级诊疗办公室,由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基层患者的上转预约、接诊、下转、登记备案等工作。设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为基层患者提供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便利条件。在县级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后,需要后续康复治疗的,经治疗医生出具治疗计划,转回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进行后续康复治疗。病情危重超出县级医院诊疗能力的患者,由县级医院转到三级医院。
(三)实行总额预付和差异化报销政策。
根据科学测算确定总额预付标准,并按季预付和按季结算的方式总额预付给医疗机构,结余留用,超支不补。对基层常见的245种疾病制定了详尽的临床诊疗规范,规定诊治标准、住院天数、用药范围、检查项目及每个单病种定额标准。实行结余部分计入科室绩效奖励,超出部分计入科室成本的奖惩机制。新农合患者门诊和住院实行差异性补偿办法,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最高85%、县级医院普通疾病住院报销75%,在县内能够诊治的疾病,未经转诊自行到上级医院,报销比例则降低到20%。
(四)实施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
县域内的慢性病患者由卫生院或村卫生室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由乡、村两级医生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随访、监测、管理,指导患者进行后续治疗和康复保健,归档留存医疗文件。慢性病转诊管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相结合开展,由县级医院确诊回转乡镇的慢性病患者,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向乡、村医务人员购买慢性病管理服务,并按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数量考核发放。2015年第一季度,全县规范管理的慢性病患者已达2万余人,下转到乡镇卫生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0.27万人、糖尿病患者0.22万人,下转的慢性病患者比改革前提高75%。
(五)建立医联体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按照省内综合医疗联合体建设规划,乾安县两家县级医院与省内三甲综合医院建立医联体,整合开展对口支援、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远程会诊、骨干医师培训等工作,周六、周日请三级医院专家到县级医院出门诊、做手术、带教学、帮管理,形成利益共同体。2014年,两家县级医院请上级专家407人次,指导手术429例,培训16个专业近100名骨干医师。同时,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结成医联体,对卫生院进行人、财、物、技术等全方位的帮扶,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康复治疗的患者下沉到基层。
二、初步成效
通过实施分级诊疗,有效规范了县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提高了县域内就诊率。 经过三年多的运行,截至2015年7月底,乾安县两家公立医院门急诊人数由改革前的15.32万人次增加到20.99万人次,住院人数由改革前的0.65万人次增加到1.12万人次,新农合向县外转诊患者由改革前的23.0%下降到13.98%。乡镇卫生院门诊诊疗人次由改革前的1.16万人次增加到1.62万人次,住院诊疗人次由改革前的130余人次增加到14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