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医改办字〔2017〕1号
县(区)医改办、市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直三家公立医院、新钢中心医院: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分工协作机制,方便群众就医,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负担,现将《新余市医疗联合体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新余市医改办
2017年1月9日
新余市医疗联合体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分工协作机制,方便群众就医,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负担,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通过探索区域医疗协同、医疗机构管理模式和医疗保险支付模式等改革工作,充分发挥区域内大医院人才、技术、设备、信息等优势,发挥医保杠杆作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高医疗资源的总体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促进分级诊疗顺利开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增强城乡居民看病就医的获得感。
二、基本原则
(一)分工协作原则。维护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加强医联体建设的规划和指导,明确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一切围绕患者,做好分工协作,体现系统性、协同性和创新性。
(二)服务为本原则。以满足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医联体各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建立新型的连续性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连续、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
(三)循序渐进原则。以管理为纽带,以章程为规范,以技术、人员、流程、信息方面的业务整合为切入点,以点促面、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平稳启动,逐步向更加紧密的运作模式推进。
三、工作目标
通过建设发展医联体,在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建立统筹协调和分工合作机制,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运行效率,合理分流患者,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到2016年年底,实现医疗联合体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覆盖;到2017年底,各医联体内形成管理规范、运行有序、合作愉快、居民受益的良好格局。
四、组建方式及功能定位
(一)医疗联合体的组建
全市以6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妇幼保健院联合县级妇幼保健院),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组建利益共享、业务协作模式的医联体。其中,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可根据自身优势和专科特色,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中医、儿科、产科、妇幼保健等特色专科医联体,共享优质资源,带动基层服务能力提升,推动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医联体建设单位名单详见《新余市加快实施分级诊疗制度试点工作方案》)。
(二)医疗联合体的管理模式
1.行政管理。市、县(区)两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成立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主要负责辖区内医联体统筹规划、运行指导、质控监督与考核评估等工作,协调解决在医联体建设与运行中的具体问题。
2.业务管理。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为独立法人单位,以章程为共同规范,以技术、服务为联结纽带,以签署长期协作协议为方法,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各医联体可成立理事会,具体负责制定和实施医联体总体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协商医联体运行中涉及资源配置、学科建设、人员流动、服务流程、业务管理等重大事项。鼓励各医联体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立适合医联体管理实际需要的治理架构。
3.质量管理。各医联体内部成立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管理机构,明确分管领导和具体承办科室。负责制定统一的医疗管理和质控标准,并根据学科指南或临床路径制定统一的诊疗和操作规范,逐步实现单病种在医联体内诊疗业务一体化统一管理。同时加强基本公共卫生、居民健康管理、信息与后勤管理等方面的质量控制。
五、工作任务
(一)建立重点专科对口扶持机制
根据功能定位及各成员单位的业务特点,牵头单位与成员单位选择部分科室形成一对一对口关系,根据病情将患者转诊到成员单位,转诊患者可包括门诊、急诊和住院患者;成员单位接受的患者有病情变化时,根据对口专科会诊意见转诊到牵头单位。
(二)建立医师自动多点执业机制
牵头单位医师可根据工作需要,选择各成员单位作为多点执业地点开展诊疗服务,报医联体理事会审核后,分别报主管卫计行政部门备案;成员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与牵头医院的医技人员和医院管理人员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聘请其在本机构兼职,并报理事会备案。
(三)建立区域信息联网机制
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对传统医疗服务模式进行改造创新,全面优化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区域协同医疗共享信息平台,实现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健康信息共享、远程会诊和诊断等功能,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推动双向转诊有效落实。
(四)建立业务指导机制
根据学科指南或临床路径,制定统一的诊疗和操作规范,逐步实现单病种的规范化治疗。由牵头单位通过专题讲座、查房等形式对成员单位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共同遵守统一的诊疗和操作规范。根据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的业务关系,建立和完善牵头单位医务人员定期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技术指导或者兼任学科带头人机制。鼓励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开展科研协作,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由牵头医院安排相对固定的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专家定期到基层医疗机构查房、出诊、带教和会诊。原则上,牵头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前,必须有在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经历累计工作1年以上。建立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到牵头单位进修和培训机制。牵头单位要有计划地、定期对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安排免费进修和专业技术培训,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一批能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慢性病的医护人员,不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五)完善双向转诊管理制度
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要首诊医疗机构,县级公立医院、城市二级公立医院和同等级的其他医院也可作为首诊医院,鼓励、引导并逐步规范一般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就近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在分宜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转患者须经县级公立医院、城市二级公立医院和同等级的其他医院审核认定;在渝水区、高新区、仙女湖区,上转患者须经城市二、三级公立医院和同等级的其他医院审核认定。建立转诊绿色通道,畅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约大型医院门诊号源和疑难重症转诊患者快速入院渠道,优先预约、优先收治基层转诊患者,并逐步扩大基层预约转诊的门诊比例。
(六)推进医疗共享中心建设
以建设医学影像、检验、消毒供应等共享中心为手段,将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构成一个“医疗网络”,患者的检验、影像信息可以获得传输和共享,使得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能够得到上级医院专家的诊断。在统一质控标准、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建设医学检查检验绿色通道,在医联体内扩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减少重复检查检验。
(七)建立连续性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基层医疗机构为辖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动态管理,提供健康状况信息,进行健康状况评估预测。牵头单位设计健康指导方案并进行评价。居民在牵头单位就诊时的检查、报告、用药和住院信息,成员单位均可通过网络进行查阅。推进牵头单位临床路径管理与基层慢性病规范管理的有效衔接。逐步建立涵盖院外、院中、院后各环节的健康和疾病管理计划。
(八)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
充分发挥各类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作用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作用。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强化医保基金收支预算,建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床日付费、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为补充的复合型付费方式,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患者按人头打包付费。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适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报销比例。参保对象由成员单位上转牵头单位的,累计计算住院起付线;牵头单位转下级医院,取消住院起付线。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参保人员未按规定办理转诊转院手续的,其医疗费用不予报销,参合农民按新农合转诊转院规定执行。将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医疗联合体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立足于建立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医疗联合体开展积极探索。医联体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医联体建设,协调解决运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明确工作职责
医联体牵头医院要组织建立理事会和完善的工作组织,明确任务分工,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协议和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推进落实。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医联体建设。
(三)加强舆论宣传
组织开展好对医联体工作目的、意义和政策措施的宣传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争取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医联体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为此项改革平稳顺利实施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四)整合信息资源
整合医疗信息化资源,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全市人口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和城市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建设,努力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健康档案、医疗保险、药品使用等信息互联互通,为推进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