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化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建设,精准识别处置风险信号,筑牢公众用械安全防线,6月9日,呼伦贝尔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组织召开2025年上半年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质评暨风险信号讨论会。来自全市3个旗市区的医疗机构代表10余人参会。
数据透视:报告量升质增,风险信号凸显。会议通报,截至2025年6月4日,全市累计收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679份,同比增长63.61%,报告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严重伤害报告60份,主要表现为器械故障导致治疗延误、患者身体损伤等情况,严重报告占比同比显著提升,反映出风险监测形势需持续关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分管领导肯定前期工作成效,强调要聚焦报告质量与风险研判,以“精准监测、科学处置”为目标,夯实监测工作基础。
规范培训:靶向破解痛点,强化能力建设。会上,器械监测负责人结合典型案例,围绕报告上报范围、填写规范、评估标准及风险信号识别-评估-处置流程进行系统性解读。针对当前监测工作中存在的报告填写不规范、风险挖掘不深入等共性问题,提出具体改进路径:一是加强监测人员专项培训,提升报告撰写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二是建立风险信号“主动筛查+动态追踪”机制,深化不良事件成因分析。
质评研讨:聚焦严重报告,实战推演风险。8家医疗机构专家对抽样的60份严重报告开展质量评审,围绕信息完整性、填报规范性、上报及时性展开热烈讨论,形成细化指导建议。针对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上报的中频电疗仪“漏电、自启动”等典型风险事件,与会人员深入剖析事件成因、防控建议。
总结部署:明确攻坚方向,筑牢安全底线。会议全面梳理上半年监测工作短板,明确下半年重点任务。一是完善报告质量管控体系,推动“机构自查+市级复核”双轨机制落地。二是强化风险信号闭环管理,建立跨机构风险信息共享与协同处置机制。三是加大培训覆盖力度,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手把手”填报指导。
参会单位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把风险防控措施嵌入医疗器械使用全流程,以“早发现、早干预、早化解”为原则,切实消除用械安全隐患,推动呼伦贝尔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向“精准化、专业化、高效化”迈出新步伐,为全市医疗器械安全监管提供坚实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