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药明康德宣布与平安银行签署100亿元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平安药明产业投资基金”,致力于推动大健康产业生态圈发展。同时,药明康德集团旗下医明康德发布首款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产品——康码,正式宣告进军B2C大健康产业。
基因+大健康产业获青睐
根据”十三五”规划,“健康中国建设”已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而此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大健康产业在被业内广为看好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企业和资本涌入。
对于药明康德此次布局大健康产业,奇云诺德CEO罗奇斌对《医药经济报》记者表示:“药明康德和华大基因都具备成为基因产业‘富士康’的条件,但是现在并没有基因产业的‘苹果’在C端的成功来成就他们的地位。在这样的情形下,很有可能会迫使基因产业的‘富士康’转型去做‘苹果’做的事情。”
罗奇斌指出,药明康德作为基因产业生产环节的供应商和代工工厂,在生产链环节具有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此外,连续在资本市场的动作也有利于其形成品牌价值,为进军B2C市场带来帮助。
据介绍,康码是药明康德集团旗下医明康德发布的首个B2C产品,用户只需提供2ml唾液,即能通过当前最先进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其解读,获得一份健康报告,报告内容包括24种高风险遗传综合征、28种常见疾病、402种携带者状态三大板块的疾病风险预测。
“现在很多公司都强调风险评估,没有注重干预位点的研究,脱离健康管理重在可操作的健康干预的本质。”一位从事基因检测产品研发的专家坦言。
在业界看来,基因检测应用于医疗保健和健康管理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方面,由于缺乏懂应用算法分析与解读基因数据的人才,基因检测分析建模和流程优化难以实现,用户体验无法通过报告解读和后续服务有所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科学、标准的数据库,企业使用的数据库不同,获得的疾病风险也不同,正确解读疾病风险仍处于“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状态。
“未来基因组数据库一定是朝着共享的方向发展,目前药明康德通过收购和自主研发基因组数据库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如果药明康德的‘一次测序,终身解读’服务朝着开放式和共享式方向发展,我相信对于基因产业来说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罗奇斌说道。
推广掣肘消费端基因检测
值得注意的是,药明康德瞄准的不仅仅是消费端基因检测这一市场。新产品康码主打个性化健康管理产品,配套可以提供电子基因报告、个性健康信息、智能专家咨询、先进可穿戴设备四大主要功能的APP。而此次成立的“平安药明产业投资基金”也将支持药明康德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大健康产业布局发展,包括支持以康码为代表的医明康德B2C客户资源整合,以及全球范围内的优质医院资产、健康管理资产的并购整合。
“基因产业还没有形成生态环境,过早切入以体验为主的健康人群消费市场,面对的竞争对手很有可能是互联网的‘狼群’。”罗奇斌认为,在已成型的消费者生态战场上,“体胖心宽”的药明康德和“小而美”的互联网企业很有可能会正面竞争。
相比于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怒刷存在感的互联网企业,市场推广成为了众多基因检测企业迟迟难以攻城略地的一道坎。就目前而言,基因检测属于高端消费的范畴,在用户对其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如何让有限的高端消费者群体相信并且愿意尝试基因检测,乃至把长期的健康管理交由企业负责,提高消费者认知度(或品牌效应)无疑是当务之急。
据记者了解,有部分基因检测机构采取与保险公司合作,即通过“买保险送基因检测”的形式进行推广。如华大基因与众安保险合作推出乳腺癌基因检测;达安基因与太平人寿开展的“基因检测与健康管理”服务等。
“保险公司作为背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广品牌,但其发挥的作用有局限性,市场推广的压力主要还是由企业承担。”据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了解,这种推广形式并未获得预期的效果。
史立臣认为,基因检测的商业模式亟需转变。在理想状态下,基因检测公司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形式应该是用户通过基因检测确认患有某种疾病的风险较高,保险公司承诺使用其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在某年龄前不会患上该疾病,如果没有实现承诺,保险公司就支付相应的费用。
“基因检测可以作为健康管理的切入点,但不能仅停留在这一点,更重要的是根据用户检测结果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史立臣指出,目前很多业内企业仅关注提供基因检测结果,而忽视了提供后续解决方案的重要性,“这些服务背后才蕴藏着更大的商业价值。”
随着“二孩”政策全面放开,精准医疗计划不断推进以及部分靶向药物逐渐纳入医保,我国局部省份已开始计划将基因检测纳入医保。其中,湖南省、贵州省已相继发布支持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的政策,提出要探索建立财政补贴、医保报销和个人自付共同承担的基因检测付费机制,并加快推动治疗药物基因检测、罕见病基因检测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业内专家指出,如基因检测纳入医保政策得到落实,其市场规模将迎来爆发式增长。